噶举派注重密法的修习,而修习密法又必须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途径。另外,由于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后人学者又俗称“白教”,但这一称呼不十分妥切。在《土观宗派源流》中指出:晚近主巴(不丹)的一些书中写“白传”的,这是因为仅考虑到玛尔巴、米拉日巴、林热巴等噶举派高僧曾穿著白衣的原故。实际它的名字应当是普遍流传的“语传”二字较为合理。因为此派是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传承的教派。由于藏语“噶举”一词也是教授传承的意思,而且它还蕴含着继承师长传给的重要教授之深层意义,所以,有关这一宗派的名称,还是用“噶举”一词更能表达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流派形成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后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从教法传承上看,噶举派尽管派系庞杂、繁多,但其所宣扬的教义、教规大体上一致,没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它们均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和教法传承。
从总体上讲,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后来香巴噶举衰微了(直到近10年间由拉则江贡上师在汉地重新宏扬-----见《我的灵魂依怙》),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后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 特别是许多藏文史籍中记载,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及其大门徒即后来被认定为****世班禅的克珠杰等著名高僧都曾向香巴噶举僧人求教一些杂密。由此可见,香巴噶举曾在藏传佛教史上掌握了很深入的杂密,并且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后来因为杂密符咒修法时必需的矿产和药材逐渐断绝,致使以杂密出名的香巴噶举约于15至16世纪左右在藏族地区逐渐销声匿迹,从而结束了这一支派的短暂历史。
密宗的内容极为庞杂,汉传佛教分为三部,杂密、胎藏界、金刚界。杂密部多为仪轨、咒语,讲究神通与法术是密宗**早的雏形,保留了密宗所有的法术和奥义。杂密,意思为不纯或不系统的密法。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译出胎藏界与金刚界密续之后,这两部密续被称为纯密。相对于纯密,在它们之前译出的密教经典与咒语,法术,都被称为杂密。杂秘保留着一些早期法术,如幻术、式神术、召唤术、傀儡术、祈福、祈雨、治病、安家、息灾,乃至于驱使鬼神,制伏凶煞,改变运势等,这对道教道术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佛弟子可用杂密符咒,但祈福、求财要慎重,不能随意滥用,否则会生懒惰之心,只有真正迫切需要的人才可使用,所以一般上师也就是传承师傅不轻易使用杂密咒术。
历史沿革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
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穹布朗觉巴(990-1140),一是玛巴罗咱瓦(玛尔巴译师)(1012-1197)。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泊尔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血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后来香巴在后藏发展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尔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达布噶举。
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均出自一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 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玛尔巴噶举均相同。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等等灌顶教敕。
关于因的理论,噶举派的特点是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微细的身心。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等级大小之别。
关于道,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
关于果,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即可出现深道,达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业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胜道悉地,尤其能现证空乐空、双运不变、离障如幻之虹体身,得现空自现各各了别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决定之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等,皆为已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教义
噶举派奉月称派中观见,重视“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论理,即通达“大印”的智慧。奉一能使自己证得“大印”智慧的师长为根本上师。大印原系对受过灌顶者进行传授的密法,到塔布拉杰时,兼包显宗内容,于是,大印有显有密,噶举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据达垅·阿旺南杰所著《教史》所记:“噶举派的特殊教法,如玛尔巴的续释,米拉日巴的艰苦和教授,塔布拉杰的体性抉择,都松钦巴的风心无别,向蔡巴的究竟胜道,拔戎巴的塞婆和塞朗(大印修法的二种名称),帕木竹巴的密咒,达垅塘巴的39种传记,止贡巴的三律仪一要,主巴·藏巴甲热的缘起和平等味,桂译师的信敬和厌世心等,各有殊胜之点。虽然每一派系都具备一切教授,但各派系也各有着重发扬的别法,然就其整体而言,俱是噶举派之教义。”
支派
一、香巴噶举
创始人琼波南交。此人先学本教,后学宁玛派的大圆满,又去印度学密教,后在后藏香地(今南木林)建立108寺。14~15世纪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及弟子克主杰等人,都曾从此系僧人学习,但些后逐渐湮没无闻。
二、塔布噶举
通常指称的噶举派。玛尔巴创立。他曾多次赴印度、尼泊尔,向著名佛教学者学习。返藏后在家乡授徒传教,其教法尽传其主要弟子米拉日巴。米拉日巴的弟子以热穷和塔布拉赤为上首。热穷19岁去印度,返藏后仍师事米拉日巴,后又奉米拉日巴之命,重去印度学习,并将他在印度所学之法献给米拉日巴。从此,由米拉日巴所传的这一部分密法,名为“胜乐耳传”,由热穷所传的,名为“热穷耳传”。塔布拉杰早年学习噶当派教法,32岁前后始向米拉日巴学习,他将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的“大印”结合,于1121年建岗布寺,形成塔布噶举系统,后分出许多支派,有“四大八小”之称。四大支为噶玛、蔡巴、拔戎、帕竹。帕竹噶举又分出“八小”支,即止贡、达垅、主巴、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此外尚有其他更小的支系。
三、噶玛噶举
创始人都松钦巴。他30岁时始从塔布拉杰学习佛法,38岁在类乌齐附近噶玛地方建噶玛丹萨寺,此支派即由此寺得名。藏传佛教转世制度始于此支派,曾先后建立黑帽系、红帽系等转世系统。黑帽系追认都松钦巴为****世,其实际创立者为第二世噶玛拔希五世得银协巴曾应明成祖召,随中官侯显、僧智光到南京,成祖赐“大宝法王”封号。元、明两代大宝法王为藏传佛教****领袖人物的封号,自得银协巴后为黑帽系各世沿袭专用。至清处第十世却英多吉时,由于格鲁派势力发展,黑帽系地位从此下降。红帽系****世札巴僧格曾受元廷赐予红帽,因而得名。到第四世却札意希时,建立此系主寺羊八井寺。第十世米庞却朱嘉措因勾引廓尔喀军入侵后藏,清廷于战乱平定后查抄羊八井寺,并下令禁止红帽系转世,此系遂绝。
四、蔡巴噶举
创始人向蔡巴。他曾偕同帕木竹巴谒见塔布拉杰,从受密法。元初,实力较强大,其领袖人物受封为世袭万户长。14世纪时此派著名学者蔡巴·贡噶多吉以编纂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目录和撰写《红史》而知名。后此派在与帕竹噶举斗争中失利,势力渐衰。格鲁派兴起后,尽并其属寺,遂绝传。
五、帕竹噶举
创始于塔布拉杰著名的弟子帕木竹巴·多吉杰布。他广学经论,佛学渊深,1158年在前藏帕木竹(今桑日县境内)建寺,即后来的丹萨替寺。13世纪初,此寺座主由当地朗氏家族的札巴迥乃担任并世袭相传,朗氏家族因而也被称为帕竹家族。元代,此派领袖人物世被封为万户长。14世纪中,札巴迥乃的侄孙绛曲坚赞曾以武力兼并卫藏大部分地区,取代萨迦派,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达265年之久。绛曲坚赞的侄孙札巴坚赞受明廷封为阐化王。15世纪后势力逐渐衰落,属下贵族割据一方,政权名存实亡,直至1618年为第悉藏巴所取代。
六、止贡噶举
创始人仁钦贝。他在25岁时向帕木竹巴学习密法,帕木竹巴去世后,曾短期主持丹萨替寺,后于1179年去止贡(今墨竹工卡境内)地方,在原有小寺的基础上,发展成止贡替寺。元初,其寺主受封为万户长。1290年遭萨迦派攻击,止贡替寺被毁(后又重建)。14世纪中,在与帕竹噶举战争中,又遭失败,权势大减。明代该派领袖曾受封阐教王。此后势力虽然衰落,但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七、达垅噶举
创始于帕木竹巴弟子达垅墉巴·扎西贝。他以重视戒律著称。因在达垅(今林周县境内)地方建寺而形成宗派。达垅寺第九仟堪布曾受明成祖封为国师。
八、主巴噶举
创始人帕木竹巴弟子凌热·白玛多吉。此派以其代表寺院为“主”(藏语意为龙)寺而得名。流传很广,有“藏人半数为主巴,主巴半数为乞丐,乞丐半数得成就”的谚语。分为上、中、下主巴三支,此外还有南主巴,流传于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