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会介绍-动态信息-项目合作-资助鸣谢 译经动态-古今译坛-珍藏宝典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格鲁-本波民俗文化-圣地寻访-唐卡故事-专家学人 课程学习-学员之家-读书禅修-下载区奇人异事-非常专题资讯互递-慈善援助-放飞生命-义工社区 怎样入会-会员活动-咨询服务-会员专栏TBCN论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藏汉书院 - 佛学研究
发表日期:2016年3月14日 出处:阿坝菩提道场 编辑:admin 有336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藏传佛教的发展时期

前弘期

藏传佛教

初传神话

  28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黄金宝塔、《百拜忏悔经》、《宝箧经》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赞干布时期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时期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寂护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四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热巴巾时期
  

    赤松德赞的后继者都热衷于发展佛教,到热巴巾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为了翻译佛经,极力推行藏文规范化运动,其初衷虽在弘法,但使藏文规范化了,对藏族文化的影响极大。热巴巾强令七户人家供养一名僧人,凡指骂僧人者,受断指割舌之刑。每逢斋僧法会,他都先把自己的头巾铺在地上,请僧人走过头巾,然后再戴上,意为“头面礼足”。所有大小朝政,他都请教高僧,所有行政制度,也以佛教经律为准则。在其宫廷里,专设僧人担任的“钵阐布”官职,位尊群臣之上。公元821年的长庆会盟碑上,钵阐布名列叶蕃会盟大臣之首。

  热巴巾的崇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反佛的贵族伺机发动政变,热巴巾被缢死,其兄朗达玛继位,全面禁佛。佛教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在吐蕃中断了一百多年。西藏佛教史籍把这段时期称为“灭法期”。朗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的终结。

  佛教在“前弘期”通过与苯教的斗争与融合,进而取而代之,逐渐在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地区有了立足之地,成为维护吐蕃王室统治的得力助手。但佛教在民间尚未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信徒还不是很多。


后弘期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从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

    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阿底峡(982-1054)。

  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指有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

    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药师七佛

支派的形成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终定型莲花生大师。

    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本网站之意见及观点,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及转发者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将被视作侵权。如果未注明作者均为作者不可查询,如原作者有异议,可联系平台留言,接受告知后网站将于24小时内删除。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2006-2020)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蜀ICP备20023647号-1 版权所有: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

藏传佛教文化网: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代建网站 招募信息

技术支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维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