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会介绍-动态信息-项目合作-资助鸣谢 译经动态-古今译坛-珍藏宝典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格鲁-本波民俗文化-圣地寻访-唐卡故事-专家学人 课程学习-学员之家-读书禅修-下载区奇人异事-非常专题资讯互递-慈善援助-放飞生命-义工社区 怎样入会-会员活动-咨询服务-会员专栏TBCN论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藏传佛教 - 宁玛 - 寺院学院
发表日期:2016年4月15日 出处:阿坝菩提道场 编辑:admin 有3038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棒托寺


四川阿坝棒托寺

地理位置:

棒托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距县城32公里。


寺院简介:


        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属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寺院。表面上看它仅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小庙宇,可这里因古刹四周堆放着50万片大大小小的石刻佛经而早已闻名遐迩。

      它以规模宏大的石刻佛经堆和巍峨壮观的大佛塔群而著称。现存文物包括喇嘛塔与石刻藏经两部分。

      寺院总占地1.023公顷,建筑面积1538平方米。该寺共有喇嘛塔32座,分别为明、清、民国时期陆续修建,分布在寺院中部长465米、宽25米的范围内,在历史上与西藏的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并称全国藏区3大塔群。

      塔均为堵波式正方形塔基,瓶肚形塔身,十三轮塔刹。塔身内空,塔内供有千手千眼佛、释伽佛、无量寿佛、莲花生、佛母、绿度母等塑像及大量精美壁画。其中降妖塔建于1427年,塔基边长9.25米,塔体通高32米,内存部分明代佛像和壁画,是塔群中历史**悠久的喇嘛塔。

      石刻藏文大藏经刻于明清时期,分《甘珠儿》和《丹珠儿》2部,用50余万片石双面刻成,依照经文顺序堆放,占地620平方米,高11米。是藏区**完整的石刻藏经,也是全国数量**多的石刻藏经堆,在藏区信教群众中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棒托寺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文化积淀名扬天下。2001年,棒托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格局:

     棒托寺占地面积10229.4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寺庙僧侣200余,均信奉红教、觉囊教,庙旁伏卧名扬海内外的石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
  据史料记载,石刻大藏经从明正统年始由60余名石匠辛勤镌刻达9年而成,大藏经高9.7米、长46米、宽13米,占地598平方米,是国内外稀有的石刻佛堂和藏学经典,也是**完整的一部石刻大藏经,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
  石刻大藏经周围以500年历史的降魔塔为中心,点缀着“万佛塔”、“尊胜塔”、“菩提塔”、“胜乐塔”、“多闻塔”、“仙人塔”、“长寿塔”、“时轮塔”、“伏魔塔”等堆积如山的经片周围有元明清等朝代佛塔39座。有的塔高达42米,有的则只有6米高,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塔错落其间。塔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几千尊菩萨,绘有几万幅各种佛像画,尊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塔林东侧有一菩提小塔,高6米,塔基周长12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该寺的活佛介绍,每逢吉日或藏历十、十五日,塔内会传出朗朗的诵经声和各种美妙的法器声。因此,僧侣、香客择时前去聆听,人人以闻为荣。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本网站之意见及观点,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及转发者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将被视作侵权。如果未注明作者均为作者不可查询,如原作者有异议,可联系平台留言,接受告知后网站将于24小时内删除。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2006-2020)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蜀ICP备20023647号-1 版权所有: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

藏传佛教文化网: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代建网站 招募信息

技术支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维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