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严禅院(古寺)溯源
“光严禅院”俗名“古寺”,原名“常乐寺”。宋朝曾名“翠围寺”。地处四川省崇州市街子镇“凤栖山”,被誉为“川西****天”。古寺周围有近千亩原始森林,生长着大量珍贵古楠、古柏、银杏和红豆木。ent-count: 2.0;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朱元璋传位时,立嫡皇太孙允文(因懿文太子朱标早死,故立朱标之子允文)为建文帝。 当时蜀献王访“古寺”时,知太祖叔在此,“奏禀成祖朱棣”敕赐“光严禅院”(因经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并敕赐:①藏经一部《洪武南藏》;②半副鸾驾;③皇锅一对;④琉璃瓦;⑤龙凤旗;⑥赐“法仁”微号为“悟空”(并非《西游记》中的悟空),又赏赐重修“古寺”。
明建文帝朱允文推行削藩。燕王四太子朱棣假“清君侧”发生长达四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后朱棣夺位,成为明成祖,国号“永乐”。而允文,有依其皇祖锦囊计策,披袈裟、持度牒逃遁,削发来古寺为僧,死后葬于“古寺”后山之传说。
明末,张献忠起义,寺僧众人随“海牛”法师奔赴雅安大如堂建“金凤寺”,后返“古寺”重建庙宇。雅安“金凤寺”众僧每年均来“古寺”朝拜“悟空”祖师肉身。
二、“光严禅院”(古寺)重要记事
1、清代古寺住持“世昌”老和尚(于清光绪末到宝光寺当方丈)曾云游南洋奉回玉佛一尊(此佛全国只有两尊)。解放后,不知失于何处?
2、“悟空”(非西游之悟空)和尚肉身塑造,圆寂时盘膝坐而瞑目达数百年,极为珍贵,解放后被毁,幸存当年“悟空”照片及宝塔照片各一张。宝塔神龛两侧有“从今曰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的对联,联隐“悟空”。
HTTP/1.1 401 Access Denied
nt-family: 'times new roman'">HTTP/1.1 401 Access Denied
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古寺”由来己远,可能在隋已称“古寺”。因唐代诗人唐求隐居“味江”,今街子镇至今尚有“古诗一首”:“路傍古时寺,寒落藏金容,破塔有寒草,环楼无晓钟。乱纸抢金偈,断碑分篆踪,日暮月光吐,绕门千树松。”从唐求此诗,“古寺”不知千年来,几经变故,而始到现在。古寺分上、下古寺。“上古寺”系清代所建,被毁时,木色尚新,而“下古寺”大雄宝殿是光绪二十年间“万明”和尚重建。“古寺”在解放后,素以“古迹、文物”备受重视,然而“****”时拆毁了“上古寺”,县人莫不怀之,乡人莫不痛之。但至今古树参天,浓荫蔽日,苍松翠柏,曲径通幽,酷暑登临。飘飘然如入仙境,幸信众重视,拟定方案复兴,实属快事。
13、南宋杰出爱国诗人陆游任蜀州(今崇州)通判时,曾来古寺,留诗一首:“晓入翠围寺,拥门千万峰。山空鸟自鸣,林茂鹿相从。袅袅风中?,昏昏云外钟。将归兴未尽,清啸倚长松。”
14、明建文帝朱允文遁迹古寺数年,后被明成祖朱棣派出的东厂暗探侦得建文帝下落。建文帝连夜逃走。在其禅房壁上留诗一首:“沦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声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青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后人为纪念建文帝禅隐街子,还在味江边修建了晓皇寺、瑞龙桥、回龙寺、龙潭寺、御龙桥、朝元寺等庙宇。这一不争的史实,解穿了中国历史上的迷案。
公元一九八四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原“上古寺”僧“灯可、灯宽”,原“宿山寺”僧“佛 腾”回寺,**为隆重的是七月十五日从成都文殊院接回“灯宽”,是日,省,县、乡人民群众齐赴“古寺”,鞭炮声、锣鼓声响彻沿途,人群夹道欢迎,寺内寺外,拥挤不通,盛会空前。寺内复兴工作,目前在灯宽师的主持下已陆续展开,但未还历史真迹——“古寺”原貌。
游人怀“古寺”,有古寺一首:“光严”号称古,寺史已千年。护法遭诛劫,山僧尽道禅。辟罗遮古道,斜阳照秃垣,**是惆怅处,钟声永寂然。
古寺古松古殿堂,古池古井古今杨,
古桥古路皇锅古,古佛如来古道场。
编辑:靖馨 资料来源:崇州凤栖山古寺
版权属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和《藏传佛教文化网》所有,转载、复制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