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称为“噶举派”,俗称“白教”。 “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在公元11世纪时由玛尔巴大师创立,再传给米拉日巴大师,后传给达波拉结。从达波拉结的弟子“噶玛巴·都松钦巴”开始,“噶举派”发展成为藏传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教派。 “噶举派”对藏传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创立了活佛转世制度。该派的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其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实修实证,以证理通达大印的智慧。僧人修行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该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其中“帕竹噶举”和“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先后两度执掌或参与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在西康和云南的影响较大。 现在四川地区的几大“噶举派”寺庙,主要在甘孜州康巴藏族聚居区。如甘孜德格的八邦寺、岔岔寺等,都是四川较大较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庙。
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阿须岔岔寺简介
珠甘大师创建的岔岔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该寺属于以持金刚佛、大成就师帝洛巴、那诺巴、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及历辈红帽和黑帽噶玛法王传承的正宗法门噶举派。一直修行四教戒密法。 该寺具有授、修、行之功德:授方面,是以讲授藏族文化为主,同时讲授兄弟民族的语言和科学技术等知识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和主修显密佛教的经学院;在修方面,有三座修行院,首先,是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开始,以加行次第、金刚萨埵、不动金刚佛、普明大日如来及真言等为主的、苦修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密修院;其次,为苦修上师、本尊、护法神,以及尼古六法和相氏诸法门的、为期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密修院;**后,接受胜乐金刚灌顶、渐次修行起次第至明空为止,接着修行光明、幻身中阴和夺舍等,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许多修炼那若六法,而得到菩提正果和瑜珈正功的众多大师;在行方面,该寺还有噶举派独有的十五种法会,其中四个法会期间,还出演独具特色的藏戏。
岔岔寺第七世古杰噶举丹增活佛简介
岔岔寺第七世古杰噶举丹增活佛,即巴加活佛,诞生于1952年。诞生之日虽值寒冬腊月,但鲜花怒放,瑞相奇异。刚满两岁时,就被第十六世噶玛巴活佛认定为第六世岔岔寺活佛的转世灵童。三岁到岔岔寺坐床,并师从朗日大师学书识字,随后,曾先后拜终身静修的次白大师、珠甘大师、格查尼玛加洛、噶玛扎西、朝日次朗等大师闻思显密经典,勤修佛门要诀。
or=#e65a06>版权属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和《藏传佛教文化网》所有,转载、复制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