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会介绍-动态信息-项目合作-资助鸣谢 译经动态-古今译坛-珍藏宝典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格鲁-本波民俗文化-圣地寻访-唐卡故事-专家学人 课程学习-学员之家-读书禅修-下载区奇人异事-非常专题资讯互递-慈善援助-放飞生命-义工社区 怎样入会-会员活动-咨询服务-会员专栏TBCN论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藏传佛教 - 格鲁
发表日期:2007年4月14日 出处:本站 作者:达玛班杂 编辑:admin 有514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噶丹噶居宝「佛之大道」本文略释(九)

 

四、正行修持

  (一)见思二种行

是故依见思惟修  或者由修寻见解  因此分为二种行

以上讲到很多的派别,很多的修法,总结下来就是两种:一种是从见解上去寻求思惟,另一种是从思惟中去寻求见解。以初学者来讲,用从见解当中寻求思惟,这个比较好。因为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很广的听闻,听闻之后思惟,思察之后再去了解这个见解。先经过思惟之后,然后去了解空性。假如通达空性之后,缘空性证得奢摩他,从奢摩他当中又去寻求见解----空性。因此****步必须从见解当中去寻求修持,**主要的是经由很广的听闻,思惟了解空性,了解空性之后,缘空性获得奢摩他,然后再去寻求见解。经由广闻思察之后,得到见解,从见解当中再去修行。同样的,对空性通达之后,能够缘空性生起奢摩他,在奢摩他上修观,能够现起毗钵舍那。奢摩他就是止,在止上修观,能有毗钵舍那出现,那就是从修当中寻求见解。从见解当中寻求修持,就是通达空性之后,缘空性生起奢摩他,这就是从见解得到修持。

 

修持大手印的时候,从修持当中寻求见解的方法,先了解什么是见解,然后通达空性,由见解生起奢摩他;再进一步透过奢摩他再寻求修持,那就是从见解当中寻求修持,这就是修持大手印正行时该做的事。初学者并不需以某种决定性的次第去修,有时我们经过见解去了解修持,寻求修持,也有办法从修持当中了解见解,寻求见解,两者可以相互配合运用。因此需要很广的听闻之后,了解何谓见解,我们讲的大手印,也是缘细微的心识寻求见解,初学者刚开始没办法运用细微的心识,但是我们可以生起这些粗分的心,例如慈心和悲心之类,缘这些寻求见解。

 

例如我们针对心寻求见解,是会比较容易的。当我们生起恨心时,完全没办法阻止它,在这一股恨心生起的同时,要从心的另一个角度去寻找,那种很强烈的恨心,是从自己的体内生出来一样。必须靠另外一个心识寻找,它到底是从那里生出来?怎么产生的?要观察它。以科学家来讲,他们会解释心是经由大脑而产生的,有些解释心识是由胸部产生的,就好像从心房产生,我们值得寻求,很细心的、慢慢的寻找它到底从那里产生。现在想寻求、思惟,虽然目前没有生起恨心,但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常常生过恨心,只要想起那个恨心,然后去寻找它是怎么产生的。先从粗分寻找,这恨心是从身体的外面,或是身体的内部生出来的?我们很容易了解不是从体外产生,可以肯定是从体内产生。假如是从体内产生的,是身体的那一部分,这样寻找的话,根本指不出恨心是从身体的那个部份产生。那么,都认为恨心从自己的心底生起的,这一点就可以破除了。

 

经过寻找之后,并不是从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出来。假如它是独立自主的,从它自己那一方面产生的话,我们去寻找时,应该可以找到产生的根源。但经寻找之后,我们了解它不是从身体的任何部位产生,却也不是没有啊!明明有恨心,而且也可以体会到,恨心是生起了。於是了解它的生起来,并不是自主的生起,而是相互观待,相互依靠才能够产生起来。

 

当缘某一个痛苦的众生生起悲心时,自己也可以了解到,可是寻找悲心到底从什么地方生起,发现不是自主的生起。不仅仅是这些,很多杂染的心识时常生起;例如贪瞋癡慢疑,值得去思惟,它是怎么产生的,但是寻找时,根本找不出是从身体那一部位产生。清净品的皈依、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寻找这些假义时,根本找不到,也指不出它从那里产生。但是在因缘聚合的当下,它又会生起。它是因缘聚合所产生,寻找因缘又是很难指它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寻找之后,了解到它生起,但是我们无法指出它是从那里产生,有这样一个心识,寻找怎么产生时,是无法指出来。这样的思惟没有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产生处,没有自主存在。了解这一点,思惟这一点,就是在寻找粗分的无我了。

 

生起一个眼识时,我们也值得思惟,眼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从眼球,还是从眼识生?眼球好像一个灯泡,眼识好像灯泡的电一样,也不是这样产生的。更不是从眼球的外表产生出来的,眼球是在上部,眼识是从心部产生的,那也不对;眼球在脸上,看到色法的眼识怎么会在心部呢?科学家说看到色法是大脑里面的一部分,这也很难安立。我们大家都可以体会到有这样一个眼识,能看到色法,都体会到有个眼识,但是让你去指出眼识到底从那里产生呢?很难指出来。一般人感觉眼识好像从眼球产生的,这也不是。眼识的生起是因缘聚合而产生,所以也是一种虚幻的,如梦一般的影像。

 

[1] [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2006-2020)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蜀ICP备20023647号-1 版权所有: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

藏传佛教文化网: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代建网站 招募信息

技术支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维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