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文明在其早期发展的某个阶段都呈现出人本主义的特色。以后民本主义的“民”逐渐取代了人本主义的“人”而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西方人本主义则成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
关键词:民本 人本 西方 儒家
张再林先生的《中西哲学比较论》采用了专题深入、由点及面的新视角 ,在中西文化和哲学的比较问题上力图向人们展示一种兼容并蓄的、辨证的理解。读之颇受启发。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作者在书中以一章的篇幅讨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与孟子的人本主义”,并为人本主义被视为是舶来品而愤愤不平:人本主义“被视为是西方文化,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近代文化的特产,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则被认为与这种人本主义完全无缘,甚至被认为是这种人本主义的极端的思想对立面。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不可原谅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不仅有其极为鲜明的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而且以其历史之悠久、思想之精湛而堪称人类人本主义思想中之大成和典范。这种人本主义早熟和定位于先秦的早期儒家学说里,而孟子的理论堪称其出类拔萃的杰出体现。”⑴
张先生的民族感情令人感动,但笔者不能理解视人本主义为舶来品何以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不可原谅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似乎人本主义不是一个受特定语境制约的概念或者术语,而是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一成不变的价值标准。在当今的学术著作乃至通俗读物中,人本主义都是一个被经常使用的术语。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人本主义”,以致一些学者因其涵义难以确定而建议废除这一概念。⑵
以不同单位的标尺去度量一物,所得出的数据自然也不同;既然“人本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就十分含混,据此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此似乎没必要如此剑拔**张。笔者认为就“人本主义”概念的某一特定的内涵,对中西方人本主义及其发展轨迹进行分析比较,更有助于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质,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真髓,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一
“所谓人本主义,就是反传统神学。”⑶人本主义思想首先是作为神本位思想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文明都经历了早期因生产力低下而臣服于自然力,臣服于作为自然力象征的神的过程。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加强,中西文明都开始了“人本”与“神本”的对立,“人本”逐渐压倒“神本”而居于主导地位。
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陆路交通不便而依赖于海上航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航海是一项极富挑战意味的活动。经历了无数次与海洋生死攸关的搏斗以后,古希腊人深为自己的力量而自豪。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中的****合唱歌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他要在狂暴的南风下渡过灰色的海,在汹涌的波浪间冒险航行……”⑷即便是古希腊人的宗教也散发着强烈的世俗生活的气息。他们的神祗除了具有超乎常人的力量与本领之外,还有着人类的情与欲,有着诸如虚荣、嫉妒、好色甚至残忍等人性的弱点。众神之父宙斯尤其风流放荡,完全没有后世三大宗教中神在道德上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高度。美国学者戴维·利明与埃德温·贝尔德在《神话学》中曾不无风趣地议论:“希腊人对神的态度类似于乡民对待富绅”⑸——当面奉承、赞美,背后却中伤、诋毁。此外,古希腊人对死后的世界也抱持着冷淡的态度。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这一哲学命题具有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但他不再把神意视为衡量事物的尺度,人才是衡量一切的****准绳。普罗泰戈拉对神的存在与否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他虽然没有明确否定神的存在,但是表露出一定的无神论倾向。古希腊文明的人本主义特色由此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
华夏文明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与古希腊文明同样体现出重人轻神的倾向。“已经有足够的文献资料表明,三代以后的农业技术已逐渐达到很高的水平。周代已有轮作制度,至春秋战国又出现了‘四种而五获’与‘一岁而再获之’的兼作制度。”⑹总之,农学、历法、水利技术、冶铁等等在春秋战国时代都已获得长足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是形成这一特点的基础。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季梁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史嚚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孔子的思想重在现实人生与社会而罕言天道。《论语·先进篇》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着重此人生此人世而漠视彼岸世界的特点,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无一不体现出重人轻神的态度。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指出,不语“怪”、“神”“几乎确定了儒学基本面目,不谈论、不信任各种神秘奇迹、超越魔力等等非理性东西。”⑺ 孔子甚至对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也强加理性化的解释。因而尽管孔子对超乎此生此世的问题一向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但他对神话传说中关于超验世界的描述强加理性化的做法实际上否定了超验世界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