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舟山沈家门渔港往东,临近出海口有个小岛,在普陀山、朱家尖等岛屿包围下,显得很平凡。临近一看,却又非同寻常:岛屿浅滩里、长堤上矗立着306尊花岗岩罗汉雕塑,或盘石而立,或把盏向天,或奋力挣扎,或庄或谐,亦喜或悲,而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特点——— 全部面东而向,东面便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
岛主朱仁民被称为“中国****岛主”,现任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
朱仁民命运多舛,他出身于画坛大师之家,外公是潘天寿,舅舅是现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可是“出身问题”让他七岁时就不得不迁到舟山岛沈家门,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海岛 “放逐生活”。他的行踪遍布东海之滨,在岛上当过渔民、铁匠、救生员、教师……从张网、出渔、刷漆、打铁、教书到游泳池救生员、舞台设计、美术干部。
打鱼的闲暇,他自己学习素描,慢慢成为公认的画坛新星。1981年,他正在创作一幅300米×3米的中国画巨作《大道·海天篇》时,不小心从高架上摔下来,造成腰椎损伤,医生当时觉得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当上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全国水墨运动展开时,他只能躺在普陀山上破败的隐修庵中静养。
朱仁民躺在床上,每天见到的就是窗外靠近舟山沈家门的那个不知名的小岛。生活的苦楚,孤单的心境,让他悟透了很多人生道理。在摔伤4年多后,奇迹发生了,朱仁民又重新站了起来。他光着脚,眼中噙着泪,对着普陀山跪拜,又对着大海叩首。他记得那年是1984年,买岛之梦就此萌生。他决定有生之年在这座曾日日所见的悬水岛上实施自己的艺术构想:将自己对艺术、自然的崇尚合二为一,打造一个艺术之岛。
1992年,朱仁民在杭州创办了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当时国内景观设计行业仍是空白,这为他带来了大量财富。1996年,朱仁民在舟山1399个岛屿里,选择了那个沈家门海港边的小岛。那年,他支付了9万元,获得了荒岛40年的使用权,并把小岛取名为“莲花岛”,自号“莲花洋人”。
朱仁民开始设计小岛。滩石、青瓦、卵石、山墙,因地取材,一条陡坡山道从两座山坡中穿过,三幢小屋因势而立,黄铜罗汉雕塑嵌入侧立的墙面、青铜罗汉雕融入山体。而这些建筑和雕塑,几乎没有伤害过岛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它们保持着礁岸间土生土长的生物形态,保存着小岛原始的天际线,向着大海,向着自然。
岛上306尊罗汉雕塑,无一重复,更是朱仁民十多年来心血结晶。为了降低雕刻罗汉所用的花岗岩成本,朱仁民干脆在福建那里建了一个雕塑厂。石头开采下来直接雕刻。经过他细心的雕琢后,大块的花岗石变成了神态各异的罗汉。每一尊罗汉运输时先在罗汉的底座上预先挖好孔,然后在礁石上浇筑钢筋,用吊车把罗汉一个个放上去,再用水泥浇牢。为运上小岛,他修海堤不下6次。而把巨石运向高处,他甚至都用上埃及先民造金字塔时的滚木法。
“一个人,十年,两千万”,简单的三个数字,却不知凝结了朱仁民多少汗水。“我就是想看看我到底有多少能耐可以完成这个艺术品。”每每朱仁民都这样对人说。他特意在小岛的入口处留着一块碑,上面镌写着“****免费参观”六个大字。
依据国家海洋局和总参等部门共同推出,于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岛主只能租岛,而不是买岛,国家转让的只是海岛的使用权。可以“买”的岛:“我国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近7000个,其中无居民海岛6528个。”在6528个岛中,浙江省拥有2872个、福建省1444个、广东省759个、海南省约211个,此四省岛屿**具投资价值。
中国的私岛主日益增多。四五年前,浙江省出台岛屿利用管理的细则,“买”岛之风堪称汹涌,虽然中间又一度被叫停,但苏州太湖景区内的小岛租用权仍被拍卖到近2亿元。
“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70年前,道威·麦克唐纳在《财富》杂志的创刊号上预测,“私人拥有的岛屿,甚至会取代游艇在今日的地位。”
在今天的世界版图上,水中央的私人天堂比比皆是。
迪拜的阿拉伯王储正耗资上百亿美元打造300多个人工岛屿,而这些岛屿还未出现在地图上,就已经被抢售一空;英国****私企老板、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每天躺在属于自己的内克岛的吊床上,享受着来自西印度群岛的信风,一边用他的膝上电脑给《金融时报》写信,收阅传真,给他的生意伙伴们打电话……
编辑:alaya 来源:《我的那个岛》节选,《经济观察报网》
版权属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和《藏传佛教文化网》所有,转载、复制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