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8日,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藏学中心大藏经对勘局主任、甘孜州金刚寺活佛布楚活佛在本届论坛论坛闭幕式上,宣读了组委会的论坛总结——《和谐之源,菩提之心》。
和谐之源,菩提之心
——『首届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论坛』总结
(论坛组委会)
首届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论坛在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的指导下,于2010年11月26-28日在成都举行。不远万里来自北京、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东、江苏、重庆以及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一百余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成就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他们或默默无闻,或名满天下,代表了长期实修、深藏不露的行者,学识精深、能言善辩的堪布,以及学者、作家,文化界、企业界的人士,都满怀喜悦,激扬文字,纵论天下。经过两天的激烈交锋,就藏传佛教的和谐文化达成以下共识。
一.以反思的、圆融的态度看待人类文化
论坛指出,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来自人心的贪婪、自私和愚昧。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必要对发源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保持清醒,意识到有的文化不仅不能对治这些心病,反而可能助长之、恶化之。今天,尤其需要警惕拜物教、物质主义的泛滥。它们将人类的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导致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人际关系分裂,导致不和谐。这种文化盛行之处,家庭纷纷破败,少无所养,老不得尊,生命价值受到无以复加的漠视,和谐世界的要义湮灭。
人的生活和幸福,有其层次性。当基本的物质保障得到满足后,会追求艺术创造和审美的乐趣,进而深入宗教的王国。目前,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均臻于发达,宗教文化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应当得到重视。
在这方面,东方文化,尤其藏传佛教应该受到尊重。藏传佛教是在佛教成熟时期传入吐蕃、在中印文化的共同滋润下发展起来的。她熔铸了藏族人民的精神追求、政治理想、经济观念、文化艺术成就,渗透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圆融各种思想、克服各种矛盾,引导人们获得幸福的智慧。她具有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她具有整合科学、文化和宗教的力量,能够克服正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自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有理由相信,藏传佛教是我们这个时代**为重要的精神指南之一。寻找精神信仰,是21世纪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方向。藏传佛教具有各宗教难以媲美的完整性、深刻性,以及殊胜的教法、无尽的方便,必将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成为和平世界的重要力量。
二.藏传佛教传播的是和谐的智慧
藏传佛教所传播的,是释迦牟尼佛为所展现的“中道”的精神:不自我、不固执、不偏颇、不狭隘、不虚妄、不造作。今天,这是全世界普遍认可的和谐之音。佛教传入吐蕃之后,形成藏传佛教,谱写了藏族文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
千百年来,藏族社会的发展证明藏传佛教是强大的进步力量、和谐力量。她把藏族人民从蛮荒时期带入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在前弘期,还是在后弘期,藏传佛教都在克服民族分裂、凝聚人民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生机所系,也在和谐。在这方面,藏传佛教居功至伟。没有佛教,很难想象唐朝汉藏之间的和平;没有藏传佛教,到宋朝时期,中华文明就已经分崩离析;从元明清时期直到现在,高僧大德在祖国统一、文化繁荣的进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藏传佛教缔造了藏族人民的和谐生活。她不仅承担了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担子,还深入参与人们生产、生活、文化创造。藏族人民全民信教,过着清净、充实的生活,能够享受自由奔放的生活,同时又普遍地具有悲悯之心,令世界人民向往。
藏传佛教所提倡的慈悲之心,泽及一切生灵,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贡献举世瞩目。雪域高原至今仍然号称净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处理宗教关系上,藏传佛教提供了独特的经验。尤其19世纪发源于四川的“不分教派”的运动,集印藏文化之大成,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树立了典范。
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藏传佛教正在超越旧的时代所经历的沧桑、所形成的性格,焕发出新的生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化进程,僧侣中均有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社会转型中帮助人们排除困惑、在引领“心灵环保”的潮流等方面,人们也时常能听到藏传佛教界所发出的声音……
今天,在中国,在全世界,有识之士均对藏传佛教给予崇高的期待。
三.和谐之源,菩提之心
我们所说的和谐,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其中,内在和谐是生活和谐之源、世界和谐之源。
人们对于幸福,有多元的理解。论坛指出,宁静、自由、放松是幸福的基本要素;爱心、民主、智慧是幸福的必备条件。一言以蔽之,幸福生活在于和谐。
和谐不是对时髦口号的肤浅回应,不是解一时之困的权宜之计。它是人们价值观念的一种整体表述。究其目标而言,我们所说的“和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使众生得安乐,一是使众生得解脱。
如何达成和谐?宗喀巴大师所阐释的“三主要道”,可代表藏传佛教对于“和谐之道”的一种完整表述。我们看来,以出离心可以克服贪欲,以菩提心可以超越自我,以空性智慧可以消除愚昧。
菩提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它并非远离尘嚣、遥不可及之物,而是像空气和水一样,与人们息息相关,从不曾远离。人人生而有爱心,将其中狭隘的自我执着净化,就是慈悲心、菩提心。藏传佛教的历代大师、千经万论,无一字不说菩提心。千百年,作为精神食粮,它滋润了一个个民族,使他们不论贫富贵贱,悉皆奉行。这一事实,无可争辩的说明它的根深叶茂,足可作为全世界人民的借鉴。
时值秋末冬初,首届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论坛际此因缘,象征了高僧大德、知识分子对宗教文化的忧患意识、承担精神和乐观信念。
愿世界和平,法界清净人人得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