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玄奘(600-664年)在出国之前,四方游学,历经名师,博通经论,尤明唯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他的早期师承和经历,前人已有所论及,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有关玄奘早期师承的原始资料,主要有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下简称《行状》)、慧立、彦宗《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简称《传》)、道宣《续高僧传》本传等。
玄奘11岁出家,即大业六年,当时其兄长捷法师先已出家,为东都净土寺僧,后玄奘亦住此寺。其时东都法事极盛,“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尼(居)焉。景、脱、基、暹,为其称首。末年国乱,供料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其中四大名僧除智脱外,后来都成为玄奘的老师。
玄奘在东都时从本寺景法师学《涅槃经》,又学严法师《摄论》。因大业末年天下大乱,东都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兵火战乱,法事告停,在这种情况下,玄奘决定随兄离开洛阳,前往四川,时在武德元年(618)。这是因为“时天下饥乱,唯蜀中丰静,故四方僧投之者众。”因此入蜀是真正的目的,只是假道长安而已,所谓“今闻唐主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恐怕是后世编出来的。道宣说得很清楚,“大业余历,兵饥交贸,法食两缘,投庇无所。承沙门道基化开井络,法俗钦仰,乃与兄从之。行达长安,住庄严寺,又非本望,西逾剑阁”,因而至蜀投奔道基等人才是真正的目的,并非是想瞻礼唐主。玄奘在长安并未停留,经子午谷进入汉川,在这里,他遇到了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从之受学,仍相逐进向城都。虽在行旅,恒执经随问。比至益州,《摄论》、《毗昙》,各得一遍。诸德既萃,大建法筵,更听宝暹《摄论》、道基《毗昙》、志振《迦筵》。敬惜寸阴,四五年间,究通诸部。”
玄奘在成都停留四五年,武德五年(622)在成都受具,并坐夏学律,尔后因“益部经论,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旨。条式有碍,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与人结商侣,汎舟三峡,沿江而遁。到荆州 ,止天皇寺。”
玄奘离开四川,是因为研综已穷,多留无益,他离蜀之后想到何处呢?依《行状》和《传》,是因当时天下粗定,京城法席更开,便再思入京,由于因缘不遂,为兄所留,只得私自交通商侣,沿江而下,到达荆州。道宣则谓“晚与兄俱住益南空慧寺,私自惟曰: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赜。有沙门道深,体悟《成实》,学称包富。控权敷化,振网赵邦。愤发内心,将捐巴蜀。捷深知其远量也,情顾勤勤,每劝勉之,而正意已行,誓无返面。遂乃假缘告别,间行江硖。” 依僧传,则是玄奘听说赵州道深之名,想从学于他,因为兄长不同意,他只好偷偷离开。
应该说,僧传的说法更准确,因为后来玄奘并未从荆州到京,而是北上求学。不过依照《行状》和《传》,玄奘后来从荆州直接北上,依僧传,则是“经途所及,荆扬等州,访逮道阾,莫知归诣。便北达深所,委参勇铠。”还顺道访问了扬州等地,游学访道,然并未遇到真正的高人,于是向北到赵州求学。
玄奘到达荆州的时间,可能是武德七年(623)夏。据《传》卷一:
时汉阳王以盛德懿亲,作镇于彼。闻法师至,甚欢,躬身礼谒。发题之日,王率群僚及道俗,一艺之士,咸集荣观。于是征诘云发,关并峰起。法师酬对解释,靡不词穷意服。其中有深悟者,悲不自胜。王亦称叹无极,嚫施如山,一无所取。
据《旧唐书》卷六十,汉阳王李瑰,武德元年封汉阳郡公,五年进爵为王,后代兄孝恭为荆州都督。李孝恭于武德五年(622)四月为荆州总管,武德六年(623)八月,辅公祏反,李孝恭奉命为行军元帅,前往讨伐。如此李瑰代兄孝恭任,至少是在八月以后。既然玄奘于夏日前来,**早也是武德七年(623)夏。他在荆州天皇寺至少停留半年以上,因为“讲《摄论》、《毗昙》,自夏迄冬,各得三遍”。
|